比如,我上个星期五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去办去香港的签注,看着狭小的大厅里蜿蜒等待的队伍,每个人都会感觉尊严的丧失。
以纽约市为例,它的人口中英裔新教徒,即人们印象中的美国主体族群只是该市第七大族裔,在人口中仅占 7%,远少于黑人(25%)、犹太人 (20%)、波多黎各人(11%)、拉美裔人 (包括前述波多黎各人及黑人中讲西、葡语者及其他拉美移民,共24%)以及天主教徒的意大利人(15%)、爱尔兰人 (10%),仅与亚太裔(7%)相同。这还是指城市基础建设及住房建设方面的投资,如果加上农民工的培训、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投入,保守地估算也会超过10万亿元,约占2009年GDP的30%左右。
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一、许多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突出。第三、养老保险缴费门槛高,政策不衔接,导致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比例较低。农民工大多属于非正规就业。另一方面,城镇发展低价征用大量农村土地,征地补偿的资金并不能解决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和落户问题,换言之,农民工不能富裕地失去土地[12],农民工放心退出农村的制度安排依然缺失。[11]如何理顺农民与农村土地之间的关系,既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又不能让农民因为丧失土地而失去最后的生存屏障,就成为农民市民化无法回避的问题。
[14]汪丽等人的对浙江、四川的调查表明,2009年浙江省嘉兴市七星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198元,而同期嘉兴市平均房价5000元/平方米,2010年初更是达到6500元/平方米以上[15]。[16]徐永光认为城市政府在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上,处于尴尬地位,两难处境。让当地教育部门感到措手不及的原因,是当初预计政策放开后,雁塔区新增学生可能会有一两千人。
在对重庆、郑州、武汉、嘉兴四个城市进行测算后,课题组的判断是,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每个农民工市民化的政府支出公共成本约在8万元左右。农村人口与城市的融合,是一种城市社会与外来人口之间相互认同的过程。石霞指出,农民工市民化最大的成本就是城市居住成本。(4)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
从目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情况看,全国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1%,初中程度的占50.38%,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个多百分点。这种美国的情况同样适用于珠三角,在这个地区,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是个常见的现象,甚至数倍于本地人口,也不乏其例。
2006年,农民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平均只有100元,仅占全部收入的2%。另一方面,城镇发展低价征用大量农村土地,征地补偿的资金并不能解决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和落户问题,换言之,农民工不能富裕地失去土地[12],农民工放心退出农村的制度安排依然缺失。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一、许多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突出。这些制度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农民工在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不能顺利实现市民化。
[7]于是,有人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承受能力有限,当务之急是满足城市现有户籍人口的基本需求,没有余力覆盖进城农民工。第一,城市高企的房价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直接障碍。很显然,在一定时期内,要承担如此巨额的经济成本,超出社会承载能力,是有很大难度的。据统计,目前全国14岁以下流动儿童有1980万人,其中农民户籍儿童占74%,即1460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大约80多万人,这些流动儿童升学率高达9.3%,一直未上学的占6.85%,失学的占2.45%。
绝大多数农民工不仅缺乏制度接纳,而且缺少城市社会认同,他们在城市的边缘性领域及空间里面沉淀为外来边缘人口,这种边缘性甚至出现了代际传递[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市民化的成本支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来看子女教育和保障性住房是主要支出(占1/3左右),远期看主要支出则是养老保险补贴。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转移。必须和社会其他板块的发展相互协调,不能单独看。
可以预计,如果没有中央层面一个大的统筹规划,一个顶层设计,对农民工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责任进行界定和划分,农民工市民化改革很难有大的突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短期内都还无法为大量移入的农村人口提供足够的空间,而转移成本的上升同时增加了城市政府的顾虑,减弱了政策推行的力度和效果。有论者指出,当前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改革多数还局限于相对容易、层次较低的领域,许多深层次的障碍并没有解决,并且日益突出。虽然犯罪率之高历来为人诟病,但也没有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19]。因为作为城市边缘群体的外来人口——主要是进城农民——虽然在城里处于社会下层,但其处境一般仍然明显比在原籍时要好。[16]徐永光认为城市政府在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上,处于尴尬地位,两难处境。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是造成索维托不稳定的根源,而美洲较为开放的体制则是移民保守主义乃至贫民窟保守主义的根源[23]。同时他们在城里立足未稳,处于创业状态,更需要社会安定并希望现存秩序能容纳他们。
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第三产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容量和空间。目前,城市房价步入上行快车道,加大农民工市民化的难度。
但事实出乎意料,开学那几天,从外地转入雁塔区报到的新市民子女接踵而至,最终突破了6000人。在未来20年内,至少需要支付40万亿-50万亿元的成本。
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农民进城落户以后,农村承包地无法实现市场化退出,农民不愿意无偿退出承包地,造成农民无法彻底脱离农村土地。当然,公民权利的落实是个历史过程,谁也不能梦想人们的迁徙择业权利能一下子落实到发达国家的水平[18]。第二,城镇较高的生活成本与农民较低收入之间的矛盾大大制约了农民进入城市生活。石霞指出,农民工市民化最大的成本就是城市居住成本。
但在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的地区,由于文化层次、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不同省份的外来人口之间矛盾纠纷频发。尽管少数企业为农民工提供稳定住所和基本社会保障,使得企业和农民工间的雇佣关系较为稳定,但大多数农民工仍觉得会受到排挤和歧视,成为游离于城市社会之外的边缘群体。
我们既不能像当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那样强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不能因为要避免所谓城市病而限制、禁止农民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增多,不但给当地社会管理和政治稳定带来严峻考验,也进一步加剧了外来人口与当地居民的对立情绪。
且不说一种理论认为:这种地方恰恰是政治稳定的缓冲器,是秩序党、保守党的票仓,是赞成维持现状的选民集中之区。有观点认为,特大城市人口超负荷,很难放开政策,以北京为例,由于北京高校多,升入大学的比例大,如果没有户籍限制,将会导致更多的人带子女来北京读书,导致城市急剧膨胀。
可以说,站在哪一个单独的立场上都有其言之成理的地方。高房价会堵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路。[3]第二、农民工不能平等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其子女计划免疫接种率较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和压力更集中。
农民工虽然进了城,但大多数在家乡仍有承包地和宅基地。[2] 如李强认为,在社会地位向上流动的职业渠道、经济渠道、政治渠道、教育渠道和婚姻渠道等各种渠道中,城市农民工的地位变迁都受到了户籍制度的阻碍,这导致了城市农民工仍然居于城市社会分层的最下层。
(3)外来人口聚居区并不一定会对社会治安、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威胁。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报告指出,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2亿多农民需要转移到城镇就业和居住,再加上近年来已经进入城镇但还没有完全市民化的农民,未来全国将有4亿-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
[14]汪丽等人的对浙江、四川的调查表明,2009年浙江省嘉兴市七星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198元,而同期嘉兴市平均房价5000元/平方米,2010年初更是达到6500元/平方米以上[15]。社会管理水平较差,缺乏有效手段和方式,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多。